文/詹雅蘭  攝影/吳金石
《HERE PLUSNo.67 日本料理

 

【人物介紹】吳蕙菁,唐和家和菓子負責人。實踐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,日本東京製菓學校和菓子本科畢業,日本和菓子技術專門士,日本菓業振興會評審為委員特別賞,國立高雄餐飲學院和菓子講師……除了和菓子創作,也曾在日本修習茶道,並擁有中華民國麵包技能撿定丙級技術士資格。

 

掐下一塊純淨素樸的白豆沙,吳蕙菁說:「這是和菓子的命脈。」一身專業職人的工作服,腳踩著白色襪套與小屐,寧靜的工作室裡隨著她散發出淡淡和風,突然發現,真正的工作檯不在桌面,是在指尖。

 

終於深刻的明白什麼叫作「屏氣凝神」。當吳蕙菁開始捏塑手中粉彩,隨著剪子的細挑撥弄,指尖巧妙地旋轉如羽般的和果子「菊姬」,無論現場有多少人,最終也只剩下清淺的呼吸聲。拿起來自京都時代女人的粉撲刷毛,柔軟地將菊瓣順齊成形後,吳蕙菁抬頭問:「你們怎麼這麼安靜呀!」。

這種情況下,誰敢造次怕的倒不是專家會失手,而是全然被那一幕華美的視覺展演與直達心底的寧靜給觸動,久久無法說出一句話。在設計的領域工作多年,因接觸烘焙而衍生興趣,恰好在日本旅行時與和菓子的絕美境界以及簡單純粹的滋味相遇,對於不喜油脂的她,可說是意外的驚喜。

決的心意讓她前往日本修業,那段時間除了上課、打工,竟也大著膽子報名參加日本師傅級的和菓子的評鑑比賽,馬拉松式逐月提出創作作品,預計整整一年的時間。

沒有歇息的日子輪翻上陣,狂熱的創作力將她一路推向前,但她突然意識到,自己無法完成這一整場評鑑了,因為簽證即將到期,回國之日已定。就在這時,她的作品得到了評審的肯定,以等同於日本師傅5~10年的功力層級獲得特別獎,僅管那時,她仍只是個學生。

 

和菓子新意境

雖然無法走完全程,但那難得的記憶與作品,以及創業的念頭,緊緊跟著她回到台灣。「當時我坐的是經濟艙,得獎作品則是坐頭等艙。」吳蕙菁笑著說真的要感謝貼心的空服員,悄悄的把東西拿到前頭「升等」。

看似最冷門的創業類型,吳蕙菁竟一點也不擔心,反而有一種如入秘境尋得獨門生意的喜悅,果然,就在200610月架好網站後,12月就有大筆訂單出現日本宗教團體因供佛需求,終於找到吳蕙菁製作連在日本也是屬小眾的頂級和菓子。之後,陸續出現訂購與矚目,並沒有將吳蕙菁侷限在商人角色,反倒帶著最初設計人的脾性,卻將和菓子帶向藝術創作之途。

除了既有的和風和菓子,三國孔明的羽扇、大喬小喬的雲裳、甚至洛神的柔美髮膚,都成為她手中新意境。她試著將中國獨有的氣蘊注入,闢出了另一番思維經過吳蕙菁的手,和菓子,不只可以柔美如花鳥風月,似乎也開闊出了一整個時代的氣勢。

 

轉載自· HERE PLUSNo.67 日本料理 (2010年3月)